志愿军先后共收容有美国、加拿大、英国、法国、希腊、土耳其、菲律宾、澳大利亚、南朝鲜等遍及五大洲共15个国家的战俘指盈配资网。
各国战俘有不同的特点,美国战俘人数最多,约3500人,军衔最高的是美第24师少将师长迪安,以下有校、尉军官及军士、士兵等。美军受美国生活方式及教育方式的影响,尤其是军官对志愿军长时间怀有敌对、恐惧情绪,少数人还有某种民族优越感。
美国战俘比较其他各国战俘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娇生惯养,不能吃苦。美国军人参军的动机虽不完全相同,但比较普遍的是所谓“三个W”,就是工薪待遇、酒和女人(Wage,Wine,Woman)以及周游世界(tourtheworld),为的是追求快乐和享受。美军战俘在艰难环境中缺乏顽强的生存能力,一遇艰苦就精神颓丧、情绪低落。一些年轻士兵往往整天想家,患了所谓“绝望症”,根本放弃生存希望,最后竟成不治之症。美军战俘整体互助精神比较差,除两三朋友关系密切之外,一般彼此间都很淡漠,主动热情去照顾同室和同队病号的人极少。在困难的时候,有的战俘甚至把患病、体弱者的饭抢去吃掉,不顾病人死活。极个别的战俘甚至因嫌弃病号,怕病号传染疾病,竟在夜间将病号拖到室外雪地里冻死。在日常生活中,黑人战俘与白人战俘较少往来,互相交朋友的事更是少见。但美国战俘有一点值得称道,他们大都很尊重事实,服从真理,而且表里如一,比较诚实。
英国战俘的数目仅次于美国,约有1000名,军衔最高的为格罗斯特团团长弗雷德·卡恩上校。英国战俘的素质与美俘有显著差异。英军战俘总的说来比较深沉、冷静,自律性比较强。战俘平均年龄比较大指盈配资网,其中一些人还经受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酷考验,所以在被俘后的早期艰苦环境中,绝大部分英军战俘都能挺得住,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。平时很少见有萎靡不振、低沉、抑郁的表现。他们一般衣着整洁,内务有条理,经常在户外活动,几乎看不到有在室内躺卧者。他们都很讲究礼貌,对战俘营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服从,违纪现象不多见。不少人时时都保持皇家军人的仪态,生活态度严谨,有比较好的教养,英国军人看不起美国兵一副暴发户的轻浮样子。
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随同英国出兵朝鲜,加拿大被俘军人32名、澳大利亚有26名,均称英联邦军战俘。澳、加战俘在表现上与英军战俘有相似之处,也有与美军战俘相似处。
土耳其被俘官兵共240人,绝大部分是农牧民出身,淳厚、朴实,没有多少文化。他们在国内过惯了艰苦的生活,所以对战俘营早期艰难生活完全不以为然,适应得很好。最早被俘的一批土耳其战俘到碧潼时,还处在给养靠朝鲜人民军向朝鲜乡民征集阶段,每日供给的黄豆、玉米和部分小米,美国战俘吃不下去,也不会吃,而土耳其战俘却会想办法吃。他们在美机轰炸的废墟瓦砾中捡块破铁片,用几块砖支起来,点上火炒着吃,吃起炒熟的黄豆、玉米来津津有味。没有开水供应,他们就喝冷水,习以为常。土耳其战俘身体好,也不怕冷,在屋里坐不住,整天在这里扒,那里挖,忙个不停,据说是想挖出些财物来。有时他们把发下来的原粮或面粉做成小饼或炒熟,向美国兵兜售,换取美钞、手表、戒指一类东西,搞“黑市交易”。土耳其战俘整天乐呵呵的,憨态可掬,战俘之间很团结,有事能互相照料,一旦出现病号,他们个个都表示关心,问寒问暖,打病号饭,尽心照料。
菲律宾战俘大都出身贫民,文化素质普遍较低,同时其国内生活也苦,因此与土耳其战俘有相同之处,能够轻松地适应战场艰苦环境,情绪稳定,精神良好。
日本战俘只有3个人,是美军中的雇佣兵,做翻译或技术工作,平时表现得谦恭有礼,但比较圆滑,不真诚。日本战俘吃苦精神比较好,情绪稳定,身体健康。
其他国家的战俘指盈配资网,如荷兰、比利时、希腊、法国、哥伦比亚及波多黎各、南非战俘人数不多,无十分显著的特点。但各国战俘基本表现出反对战争、拥护和平的热情,对志愿军给予的良好待遇十分感谢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